胜利的回响 | 跨越八十载 从烽火硝烟到壮丽山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07:00:00    

“江水每夜呜咽地流过,都仿佛流在我的心上。”

1939 年,嘉陵江畔的一间陋室里,作曲家贺绿汀挥笔为《嘉陵江上》谱上旋律。这首以流亡者视角创作的歌曲,首演于抗建堂时,台下观众无不热泪盈眶——那悲怆而坚毅的音符,不仅是个人对故土的眷恋,更是一个民族在战火中的呐喊。

作为战时中国的首都,彼时的重庆汇聚大批文艺工作者。当警报的尖啸与英雄的赞歌在山城交替响起,音乐成为那段岁月中照亮黑暗的精神火炬,让绝望中的民众听见希望,让离散的同胞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两个“最能”,既是对文艺功能和地位的至高评价,也是对当前和未来文学艺术的巨大期待。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那些诞生于战火中的鲜活音符,跨越硝烟与战火,始终传递着永不磨灭的韧性与希望。这,正是中华民族深埋血脉的精神共鸣,更是岁月长河里最动人的胜利回响!

01

铸就山城的“声音防线”

当防空警报一遍又一遍拉响,重庆,以不屈的意志,向世界诉说着什么叫做“愈炸愈强”。

1938年,抗战文化运动在重庆蓬勃开展,而音乐正是其中最锐利的武器。全国文艺工作者汇聚重庆,从街头宣传队的救亡歌声到专业乐团的严肃创作,重庆抗战音乐活动以其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凝聚起四万万同胞的民族意志。

中国唯一一部展现重庆大轰炸的钢琴曲《血债》、第一部大歌剧《秋子》以及流传至今的《嘉陵江上》相继在此诞生。它们与诞生于延安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于上海的《义勇军进行曲》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东方反法西斯阵营的“声音防线”。

《黄河大合唱》曲谱。图源:视觉中国

这些诞生于战火中的乐章,不仅记录了一个民族的苦难与抗争,更传承着永不磨灭的韧性与希望。

它们证明:真正的胜利,永远是精神的传承;而文艺的力量,足以跨越时空,成为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不灭灯火。

1939年,重庆北碚,复旦大学流亡师生正经历着 “跑警报” 的日常。一天,诗人方殷到学校探望东北流亡作家端木蕻良(曹京平),二人聊起《松花江上》,端木蕻良突然说道:“《松花江上》说出了东北人民切肤断肠的苦痛,不愧是一支名曲。但我听着,觉得它哭兮兮的,心中总不是滋味!”方殷就说:“既然如此,那你何不写一首激昂的歌词,让我拿去请人谱曲?”

复旦大学校址临江而建,嘉陵江的涛声成了端木蕻良的天然伴奏,散文诗《嘉陵江上》由此诞生。贺绿汀在接到歌词时,正任教于位于重庆的国立音乐院,他为寻找旋律七次来到嘉陵江畔,最终在 1939 年11月完成谱曲。1940年1月,当《嘉陵江上》在抗建堂首演,流亡学生百人合唱团泣声合唱,终曲转为怒吼,台上台下高呼“还我河山”。

“愈炸愈强”的城市精神中,音乐构建了独特的“声音防空洞”,成为无数人在轰炸声中的精神避难所。1941 年“五三”大轰炸后,中华交响乐团在夫子池广场举办“废墟音乐会”,《嘉陵江上》与《保卫黄河》的旋律穿透硝烟,台下万人合唱。据《国立音乐院战时教学档案》记载,即使在空袭间隙,师生仍坚持在废墟中排练,“以琴声盖过爆炸声”。

02

传承精神的“民族强音”

音乐记录历史的方式,有时比文字更锋利。

不止是《嘉陵江上》,1939年5月,重庆大轰炸硝烟未散,作曲家陈田鹤在小龙坎目睹“挈老携幼之难民”,三天内写下钢琴曲《血债》。

当演奏者左手半音阶模拟警报声、右手破碎和弦炸响在抗建堂,台下观众“随琴声握拳落泪”。这部中国首部抗战钢琴曲,用黑白琴键筑起了一座不会倒塌的纪念碑。

1940年12月15日,《黄河大合唱》在抗建堂公演,书写下历史名篇。《新华日报》次日头版报道:“千余观众挤爆抗建堂,周恩来副主席着军装出席,演出中‘风在吼’段落震碎玻璃窗三块。”

此次公演,音乐家赵沨将川江号子融入《保卫黄河》,他在《抗战音乐改编札记》中详述:“采用重庆上游‘上水号子’的‘嗨哟’节奏,将原曲二部轮唱扩展为四部,如江水叠浪。”

在国泰大戏院,1942年首演的歌剧《秋子》撕开了战争的虚伪面具。当日本士兵与妻子在舞台上重逢,“和声小调的悲苦与大调的抗争”碰撞出震撼人心的反战力量。观众“时而叹息时而怒吼”的反应,证明音乐能直达人性最深处,让侵略者也反思战争的罪恶。

这些作品之所以不朽,不止因旋律动人——《血债》是控诉暴行的证词,《秋子》是反思战争的镜子,而《嘉陵江上》则是千万人用歌声浇筑的精神长城……

从重庆的大山间到延安的窑洞中,从抗日前线到解放区的田间地头,这些旋律如同星火燎原。

20世纪30年代,冼星海指挥鲁艺学员练唱《黄河大合唱》。图源:视觉中国

“风在吼,马在叫。”延安窑洞的油灯,亮了一夜又一夜,冼星海将陕北民歌的苍凉与交响乐的磅礴熔铸成民族史诗。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战场上,这不仅是歌曲,更是冲锋号,聂耳将田汉的诗句淬炼成刺穿黑暗的利剑。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根据地的田间地头,农民哼着它种地,简单的歌词里藏着改天换地的力量。

这些歌是武器,是旗帜,是黑暗里的光。

03

见证和平的“国际回响”

八十年光阴流转,记忆中的旋律依然回响。

今天的重庆,国泰艺术中心的玻璃幕墙展示着当年的轰炸遗址,音乐厅中《嘉陵江上》的旋律与电子乐碰撞出新的火花;中小学课堂上,孩子们用AI软件改编《团结就是力量》,旧时的歌谣长出年轻的翅膀。

这些诞生于战火的旋律,早已跨越国界。

《义勇军进行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反法西斯经典曲目”,在二战期间被翻译为《Chee Lai!》,在反法西斯同盟国广泛流传。

参观者经过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内的《义勇军进行曲》浮雕墙。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1945年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内,保罗·罗伯逊用英语演唱,震撼了在场每一个观众;70年后,2015年爱丁堡艺术节,歌剧《秋子》的“反战咏叹调”让西方观众落泪,英国《卫报》评价其“用东方美学解构了战争伦理”。

这些音乐,如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声音符号,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每当音乐响起,总能感受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被瞬间激活,那是战火淬炼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自信宣言!

当中国抗战音乐在世界舞台奏响,国际反法西斯旋律也跨越国界,在中华大地留下深刻回响。

苏联歌曲《喀秋莎》是典型代表 ——1942 年通过中苏文化协会传入重庆后,音乐家刘雪庵将其改编为中文合唱曲,歌词“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被译为“嘉陵江边梨花开”,迅速成为军民传唱的“战地情歌”。

经典共鸣,跨越时空。

2020年中俄“铭记历史・共创和平”音乐会上,重庆交响乐团与俄罗斯爱乐乐团联袂演绎中俄双语版《喀秋莎》,台下老人与青年齐唱。这种跨越国界的音乐对话,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诠释。

当《喀秋莎》的婉转与《嘉陵江上》的悲怆在同一时空交汇,战争的创伤便转化为和平的共识,不同民族的记忆在音符中融为一体。

当奥运会赛场响起《义勇军进行曲》,当抢险救灾前线唱响《团结就是力量》,当《黄河大合唱》与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在国际舞台同台演出,我们终于读懂:用中国精神铸就文艺之魂,不仅是铭记历史,更是让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能从旋律中听见文化自信的回响。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

让苦难可感,

让希望可及,

让和平可知。

文 /第1眼TV-华龙网 首席记者 林楠 董进

相关文章:

郑州向面板产业“进军”,千亿级产业集群雏形初现08-20

人民日报:把握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关键与重点08-20

胜利的回响 | 跨越八十载 从烽火硝烟到壮丽山河08-20

绿水青山映巴渝 金山银山耀征程——“两山”理念引领重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08-15

美被曝偷装追踪器防止AI芯片转运到中国08-15

超六成房企7月销售单价拉升明显08-15

世运会观赛“福利包”来了!凭票根可享重庆部分景区特惠、火锅折扣(戳名单→)08-13

何以中国 | 一版一墨藏匠心,一代一脉续传承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