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赋能强纽带 产才同频促发展——金昌市创新推出“市企融合人才新政”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共同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21:26:00    

近日,金昌市出台《关于深化市企融合聚力打造新时代人才发展共同体的若干措施》,以破解市域内人才工作条块分割、市企人才政策优势互补不够、人才流动渠道不畅等难题为突破口,推出四大类18项创新举措,构建“政策共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培养共促、活力共激”的市企融合人才生态,加快建设市域内人才集聚高地。这是金昌市深入推进人才赋能工程,标志着市域人才工作从“分散发力”向“协同共赢”的战略升级。

打通体制壁垒,构建全域共享“政策池”。针对以往市企人才政策“各自为政”的问题,金昌市率先打破行政界限,打造覆盖全市的“政策共享圈”。一方面,将市级人才政策“扩容升级”,明确市域内所有用人主体均可享受同等政策待遇——企业全职引进的博士研究生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可直接享受《金昌市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政策清单》规定的购房补贴;对解决“卡脖子”难题的“急需紧缺人才(团队)”,“一事一议”定制化支持,最高可获200万元项目补助。另一方面,建立编制资源“动态蓄水池”,统筹周转编制和空缺编制向重点产业链企业倾斜,通过“带编入企”“市引企用”等模式,将事业单位编制资源转化为企业创新动能。

政企校协同“强磁场”,激活人才“聚宝盆”。在人才引育上,金昌市构建“政企校三方联动”机制,打造立体化招才网络。通过绘制“产业人才需求图谱”,精准对接国内“双一流”高校,建立常态化“双招双引”模式——既招项目又招人才,既引全职又引“候鸟专家”。针对金昌籍在外人才,建立市、县、乡三级金昌籍在外优秀人才和高校学子信息库,完善常态化联络对接机制,及时了解人才及家属需求,积极为人才提供家属医疗绿色通道、子女入学、老人照护等生活保障服务。将金昌籍在外高层次人才纳入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和人才慰问范围,登门拜访问计问策、集中座谈畅谈发展、电话联系致以问候,以亲情、乡情、友情建立情感纽带,发现、储备有合作意向的人才和项目,引导人才、技术、信息等回流集聚,助力家乡发展。

打造创新“共同体”,培育产业“攻坚队”。围绕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金昌市创新组建“产业技术攻关联合体”,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卡脖子”技术专家人才智库,共同实施科创项目。同时,每条产业链配套建设“研发中心+高端智库”,聘请高层次专家担任“产业顾问”,3年聘期内每年发放2万元工作补助,推动3—5年建成一批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或协同创新基地,实现“一链一平台一智库”。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中,打破“唯论文、唯帽子”倾向,建立以创新能力、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差异化评价体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时,将业绩成效、技术攻关成果等纳入量化指标,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全周期服务“软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力”。为解除人才后顾之忧,金昌市推出“镍都人才贷”金融产品,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最高400万元、3年期低息贷款,财政贴息50%,重点支持初创企业孵化和成果转化。同时,建设“青年人才驿站”,为来金求职的广大人才提供便捷优惠的住宿服务,对成功签约的博士、“双一流”硕士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毕业生报销考试期间全部住宿费用。在激励机制上,金昌设立“高层次人才经济贡献奖”,对带项目落地的人才(团队),按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5‰给予补助,最高200万元;获国家级科技奖的团队,可再享市级配套奖励。更值得关注的是,金昌首创“退休人才返聘制度”,鼓励金川集团、医院、学校副高以上退休专家担任“产业导师”“医疗顾问”“教学名师”,让“银发人才”成为技术传承和经验分享的“宝藏资源”。

金昌市此次出台的“市企融合人才新政”,通过打破“市企二元结构”,构建市域内“人才共引共育、平台共建共享、成果共创共享”的人才发展共同体,该市正探索出一条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以创新链赋能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记者:刘伟业

相关文章:

政策赋能强纽带 产才同频促发展——金昌市创新推出“市企融合人才新政”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共同体05-10

三七互娱业绩停滞不前,高管薪酬大幅攀升,还有数亿元分红!证监会立案调查尚无结论05-10

血栓“大户”被揪出,是肥肉的10倍!医生:经常吃,血管或扛不住05-09

昆山“以旧换新”第1000台电梯交付05-09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5%!1-4月金昌市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7.4726万人05-09

事业编制企业用!引进81人!05-08

逢高减磅!泛亚微透两股东拟合减不超7%股份,公司股票年内大涨逾8成05-08

近90岁老人被撞,医保垫付的康复治疗费谁赔?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