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看珞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04:45:00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张颖 熊雅婷)在武汉东湖之畔,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青年,用9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从实验室到产业之巅”的远征。他们让北斗导航的精度从“米级”跃至“毫米级”,让中国卫星导航技术摆脱“跟随者”的标签;他们在资本寒冬中坚守江城,将武汉推上中国商业航天“新硅谷”的坐标。他们,是开普勒卫星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田野间2016年的珞珈山,秋意正浓。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里,刘经南院士团队刚完成北斗新一代信号体制的论证,一群博士生却围坐在白板前激烈讨论。彼时,中国北斗系统已实现亚太地区覆盖,但民用领域的高精度定位技术仍被国外垄断。“我们的论文能拿国际大奖,但农民用北斗指挥农机时,定位误差还是超过10厘米。”开普勒卫星科技创始人、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齐乐回忆道。

正是这种“实验室与田野间的落差”,催生了开普勒卫星科技的诞生。公司成立之初便锚定目标:将武大全球领先的北斗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让高精度导航像水电一样普惠民生。

理想很美,现实很难,首当其冲的便是技术转化难题。北斗信号穿越大气层时受电离层干扰,定位误差如同“透过水面看弯曲的筷子”。传统解决方案需每二三十公里建设一个地面基站,但青藏高原、远洋海域的基建空白让这一方案举步维艰。“如果我们只会‘跟着GPS走’,就永远无法突破。”赵齐乐说。极限挑战毫米级精度这支以武大硕博为主力的团队,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星地一体化增强系统。他们融合全球200多个IGS基站数据与低轨卫星观测值,独创大气误差实时修正算法。2018年,这项技术让北斗静态定位精度首次突破5毫米。“误差每减少1毫米,都是对技术极限的挑战。”面对取得的成就,开普勒人没有欢呼——他们又花了三个月,把误差从5毫米降到了1毫米。

如今,星地一体化增强系统让沙漠、海洋不再成为导航盲区。该项技术已应用于低空经济、数字航路网、地理信息、城市智驾等多领域,全方位赋能智慧生活场景。

2024年,开普勒接到港珠澳大桥高精度定位的紧急任务,由于港珠澳大桥大部分都建在海面,且全长达到55公里,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开普勒总经理毛晓柳回忆道,“其实我们也没把握,可如果连我们都不努力尝试,别的企业更难接手。”说干就干!开普勒当即组建了一支攻坚团队赶赴港珠澳大桥,从蹲点、采样到各种实验测试,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前后耗费大半年时间,终于达到了任务要求。“团队里不少成员其实都患有恐高症,但为了让定位更精确,必须要爬到桥柱上”,毛晓柳自豪地说,“当时国内外不少于5家企业都接了这个项目,只有我们成功了。”政企共筑北斗生态圈在武昌区珞珈山街道湖北省科创大厦9楼,一幅特殊的地图引人注目:以武汉为中心,1600多个北斗地基增强站如星辰般辐射全国。这张“地面星座”的建设,见证了政企协同的“武汉温度”。2022年,开普勒A轮融资关键期遭遇资本寒冬,异地投资机构以“搬迁总部”为注资条件,但团队最终选择坚守武汉。“这里有中国1/3的北斗人才、最完整的空天产业链,更是我们的精神原乡。”毛晓柳说。“武昌区的雪中送炭坚定了我们深耕武汉的初心。无论是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快速审批,还是办公场地的租金减免,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政府对创业企业的亲切关怀。”副总经理董玄霜感慨道。“他们甚至为工程师协调了人才公寓,让大家能在珞珈山下安家,说‘搞航天的人,不能离湖水星光太远’。”这种“既给氧气又培沃土”的生态,吸引了不少青年学子留在武汉。此外,珞珈山街道积极落实武昌区“零号员工陪伴成长”行动,董玄霜说,“包点领导主动靠前服务,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供了业务对接、文体活动等贴心服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来自珞珈山街道的关怀与温暖。”如今,这支以武大硕博为主力的青年团队从30人扩展到100多人。

从珞珈山实验室的算式,到助力武汉打造“立体交通大脑”——开普勒的9年航程,是科技报国理想主义与市场经济务实精神相结合的典范。正如开普勒的团队口号:“银河虽远,北斗在握;山河万里,青春丈量。”这群以星辰为坐标的开普勒青年,正在用毫米级的坚持,编织着武汉北斗璀璨的星空传奇。

相关文章:

科技创新看珞珈05-24

全球前沿|这项深圳技术可最早“听见”阿尔茨海默症05-23

中国—东盟自贸区再升级为区域繁荣注入新动力05-23

央行大动作;部分民营银行逆势上调存款利率;苹果官宣以旧换新最高可抵5700元……05-23

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05-23

固废为金开新局 矿山焕翠谱华章——晋能控股集团长治公司三元煤业绘就矿山生态新画卷05-22

凌晨,四川宜宾发生地震05-22

外交部:中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底气应对各种风险挑战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