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重庆日报 孙凤 杜铠兵
霓虹灯次第点亮,洪崖洞的吊脚楼群披上鎏金外衣;无人机腾空而起,在两江四岸编织出流动的光影画卷;天台餐厅玻璃杯碰撞出清脆声响,窗外万家灯火交相辉映……每当夜色渐浓、华灯初上,重庆的“夜猫子”们便开始活跃起来。
这个盛夏,“不夜重庆生活节”如约启幕。200余场主题活动,上亿元消费补贴,此次活动从7月中旬一直持续到9月底,将为消费者打造集夜赏、夜游、夜娱等于一体的趣味新场景,预计带动重庆夜间消费超30亿元。
白天和夜晚,就像一座城市的“AB面”。烟火山城,不舍昼夜,如何让不夜重庆更显城市烟火与人文魅力?着力消费新“夜”态,如何将重庆打造成为更具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夜间消费目的地?

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后街,游客们正在夜游古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掘金”深夜,正在开启城市竞争的新赛道。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57万亿元,其中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重庆已连续四年位列“中国十大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榜首。
越“夜”越精彩,为何重庆的夜晚如此沸腾?
答案藏在多维优势的协同共振中。这座山水之城正在将自然资源与现代科技、城市人文与生活消费高度融合,为夜间经济的立体格局注入创新活力。
天然山水构筑立体场景。独特的立体地形,造就了重庆夜经济独一份的空间美学。从两江游轮上眺望渝中半岛的万家灯火,到云端之眼高空观景台俯瞰城市天际线,山水与建筑的天然落差勾勒出“8D魔幻”夜景。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形成的天然舞台,为重庆的夜经济发展提供了独特背景。
科技赋能重塑夜景体验。科技加持,让夜重庆焕发“赛博朋克”活力。观音桥裸眼3D大屏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打卡;在解放碑商圈,搭载AR眼镜的“无人机主题观光巴士”成为爆款;刷新吉尼斯纪录的11787架无人机灯光秀,将科技美学融入城市肌理,推动夜景从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交互。
文化消费加速产业升级。夜色中的重庆既有烟火气,更有文化味。在重庆,夜间经济早已跳出仅靠美食打天下的单调体验,向融合文化、旅游、娱乐等多种业态的夜间文旅消费转变。江畔音乐会、非遗展演、江岸话剧、汉服巡游等丰富的夜间活动,让传统文化与潮流生活同频共振,不断丰富夜间消费的精神内核。
政策托举激活增长动能。此次“不夜重庆生活节”,川渝两地政府联动整合多方资源,带来政企合作的亿元消费福利,围绕两地客流“双向流动”,探索发展“票根经济”等,联手推动夜间经济区域市场一体化。

“五一”假期期间,位于南岸区的下龙门浩老街·下浩里景区人流如织。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发展夜间经济,并非简单认知上的拉长营业时间,也不是一味地“炒话题”“造网红”。
重庆夜经济在加速奔跑的路上,既要看到“光环”,也要注意“暗礁”。加快补齐这些潜藏在璀璨夜色中的短板,既是考验城市治理能力的试金石,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多层空间里,交通梗阻如何疏解?立体地形是重庆的名片,也是一把“双刃剑”。导航地图中的直线距离仅800米,实际可能要爬坡上坎绕行40分钟,多梯多坎的“时空错位”也为外地游客带来了困扰。夜间经济的持续繁荣,离不开可达性与便利性的支撑,构建匹配立体城市的夜间交通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成为必然。
标签浪潮中,文化深度如何彰显?“网红经济”在带动流量的同时,“文化快餐”也随之而来。火锅、小面、洪崖洞、单轨穿楼等一些文化符号被浅表化地重复使用,部分夜市出现“千店一面”“千物同质”的现象。
表面化的元素拼贴难以形成深度文化体验,游客消费多停留在“打卡拍照”层面,难以转化为对城市文化的持久认同。如何让“很重庆”的外表下沉淀出“真重庆”的内核,是夜经济提质的关键。
繁华夜色下,治理能力如何提升?夜间管理涉及公安、市场监管、执法等多个职能部门,如何有效统一和协调成为难题。比如,夜市摊点流动性强导致的质量监管难题,酒吧、大排档集聚区造成的噪音扰民问题。
这些治理环节考验着一座城市夜间治理的智慧与韧性。它们之间的“衔接缝”若处理不当,会成为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隐形短板。

北碚区金刀峡镇偏岩古镇,市民在戏水玩耍,乐享清凉。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夜经济一头连着居民生活,一头连着经济发展。
政策助力下,发展夜间经济离不开更加优化的业态和多元化发展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体验深度和建设维度。作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重庆正通过多维举措推动夜间经济从“网红流量”向“生活留量”的转化。
从“打卡地”到“生活场”,重塑城市夜间定位。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发展夜间文旅经济,支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丰富文旅业态。
在全国夜间经济快速升温的背景下,重庆要加强产业研究,做好夜经济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通过适度政策倾斜,在时间上鼓励服务业延长运营时间,在空间上对于全城、全时段均衡发力,重点依托“两江四岸”核心区、城市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的夜间经济矩阵,将“不夜重庆”打造成为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夜间消费目的地。
比如去年10月,重庆编制出台了《重庆市中心城区城市景观照明专项规划(2022—2035年)》,将中心城区47处夜景观赏点细分为俯视、平视、仰视三大类别,帮助游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观赏夜景,为进一步擦亮“山城夜景”名片提供了指引。
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激活社会参与活力。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引导、企业发力与市民参与的多元协同。重庆当持续优化夜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夜经济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激发全天候经营模式潜力,打造多元共享的夜经济生态。
从“单点热闹”到“生态繁荣”,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夜经济不仅要“叫好”,更要“叫座”。面向未来,重庆当以“科技+文化+旅游”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个性化、差异化产品,提升服务供给水平。鼓励发展夜间文旅演艺、星光夜市、市民夜校等新业态新场景,同时利用好AR、VR等新兴技术提升消费体验和文化体验,推动夜间消费从“商品购买”向“情绪满足”“价值认同”深化,使“夜重庆”保持持久吸引力。
重庆夜未央,繁华不落幕。这场从“流量盛宴”到“生活长卷”的蜕变,让“夜未央”不再只是对时间的描述,更成为这座城市生命力的注解:它是永不落幕的繁华烟火,是蓬勃生长的生活美学,是重庆写给世界的,一封永远待续的夜晚邀请函。
原稿点击>>重庆瞭望|重庆夜未央,“掘金”正当时-重庆日报
相关文章:
文化自信的渭南答卷:从河山圣地到开放高地07-21
重庆瞭望|重庆夜未央,“掘金”正当时07-21
筑牢“夏日经济”健康防线!平顶山市卫东区开展消杀蚊蝇专项行动07-17
重庆千里局07-16
旅游路串起好风景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