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丁·早安 | 寻找重庆地名里的抗战记忆 铭记烽火里的峥嵘历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3 07:55:00    

今天

9月3日

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在重庆这座英雄的城市

许多地名并非普通的标识

而是一段段悲壮抗战史的生动注脚

它们承载着烽火岁月的记忆

见证着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

提醒着每一个人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PART.01



解放碑
见证重庆“越炸越强”






解放碑。图源:渝中区人民政府


解放碑是重庆市的标志建筑物之一

1941年在日军多次轰炸过的重庆市中区

一座七丈七尺高的碑形建筑“精神堡垒”拔地而起

寓意七七抗战

旨在激发全民族的抗战决心

树立坚决抗战的精神


抗战胜利后

重庆市在原“精神堡垒”的旧址上

建起高27.5米的“抗战胜利纪功碑”


解放碑资料图。图源: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1950年,改建为人民解放纪念碑

简称“解放碑”

重庆的这座解放碑

是全中国范围内唯一一座

以纪念中国人民解放的纪念碑


PART.02



红球坝

红色信号球下的防空记忆




在渝中区大溪沟街道

有一个红球坝社区

这里曾是当地制高点

因抗日战争期间此地曾挂起红球

以警示日军飞机来袭而得名


抗战时期,防空人员悬挂红色信号球用以防空示警,该地因此被取名“红球坝”。重庆图书馆供图


当时规定:

悬1个红色球

是远在宜昌的监视哨发现日机

其航向可能是重庆

市民应预先准备或疏散


悬2个红色球

是万县(万州)监视哨发现日机

其航向是重庆

大约敌机1小时内将实施空袭

市民须立即避入防空洞

警报解除前不许外出


悬3个红色球

表示日机已临近重庆市区上空

市民全部避入防空洞

不准在路上走动


警报解除后

会挂出1个绿色球


这一办法在警报常停电时

为军民争取了避险时间

抗战童谣《跑警报》

纪录片《苦干》中

都记录下挂红球预警的场景

也见证了山城人民愈炸愈强的抗争精神


PART.03



凯旋路

山城记忆中的抗战阶梯




凯旋路,顾名思义是胜利之路

它始建于抗战时期的1939年

当时正是日军飞机轰炸重庆的时候

在缺乏钢材和建筑机械的年代

重庆军民以坚韧的意志

用臂膀和双手

在悬崖峭壁间

垒起了石砌高墙和桥洞引道

修建了公路和石梯


凯旋路洞口全貌 图源:重庆日报


上万劳工与士兵

手持铁锤、钢钎

腰系麻绳悬吊半空

以“白天凿石、夜晚防空”的节奏

在日军轰炸中昼夜奋战


道路中段的凯旋路旱拱桥尤为特殊

9孔青石拱桥横跨落差50米的陡坡

上部通车、下部行人

桥下185级云梯直连上下半城

被市民称为“凯旋门”


凯旋路拱桥桥洞 李秀瑜 摄


抗战时期

这里运送过军需物资

更庇护过躲避空袭的百姓


这座用血肉铸就的丰碑

早已超越物理意义上的道路

它时刻提醒我们

所有的凯旋都始于绝境中的那一凿

正如当年筑路民谣所唱:

“石硬硬不过决心,路长长不过民心。”

在这条永不褪色的“脊梁”上

每一道凿痕都是对和平的守望

每一次前行都是对历史的回应


PART.04



五四路

一条路背后的血泪与铭记




五四路的来历

跟今天过的五四青年节没一点关系

在它背后

是一段沉甸甸的令人悲痛的历史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五四路街景。何智亚《老街》


五四路在渝中区解放碑街道中部

原分段为蹇家桥街、鸡街

1939年5月3日、5月4日

日军对重庆进行了

惨无人道的无差别大轰炸

仅4日这一天

死伤人数就达到5000人以上

无差别轰炸

这在人类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

也是整个重庆大轰炸中

直接死于轰炸人数最多的一次


重庆大轰炸 图源: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


1945年抗战胜利后

日军轰炸的这条路

被正式更名为“五四路”

以纪念这一事件

提醒人们勿忘国耻


PART.05



以“公里”为关键字的地名

每一公里路,都是热血历程




在重庆

有一系列以“公里”为关键字的地名

四公里、五公里、八公里......

这些看似随意的地名

背后藏着一段热血的抗战历程


轨道交通四公里站。图源:第1眼TV


事情还要从川黔公路的修筑开始

由于西南各省高山连绵、大河密布

当年交通极为不便

就当时的技术和成本而言

相比于铁路和水运

修筑公路成为西南地区优先的选择


川黔公路的起点位于重庆海棠溪

终点位于贵州贵阳

当年重庆段和贵州段分别修建


资料图。图源:第1眼TV


川黔公路修筑时

设海棠溪为零公里

往贵州方向计算里程数

当年,国民政府下令参加修路的部队

以团为单位,每月修路5公里

每一公里都设置一个标碑

标注从零公里起点到此的距离

为了方便表述位置

人们就用四公里、五公里等来表述地点

慢慢地,这些里程数就被喊成了地名


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

沿海城市相继陷落

国际援华物资的海上运输通道被切断

而以重庆为中心的川黔、川湘

川桂、川滇、川汉等数条公路

形成了庞大的抗战大后方公路运输网

成为输送援华物资的主要通道


回望历史

从海棠溪延绵而出的这条生命线

承载着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


PART.06



以沦陷城市命名的街道

镌刻 "勿忘国耻" 的誓言




放眼全国

用城市命名街道的地方,并不鲜见

但北碚与众不同——

这里是全国独一无二

用抗战时期沦陷城市或者省份

来命名街道的地方

这些街名的背后

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


北碚城区 秦廷富 摄


时间倒回至1927年

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来到北碚

出任峡防团务局局长

在那之前

北碚是一个破烂落后的小乡场


卢作孚邀请丹麦设计师

按照先规划再建设的现代理念

对北碚城区进行规划设计

如今的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

就是当时建城的核心区


如今的北碚区南京路区域。图源:北碚区融媒体中心


九一八事变后

东三省相继沦陷,消息传到北碚

军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极为愤恨

纷纷涌上街头进行抗日声援

北碚当局立即决定

将原来的清合路更名为辽宁路

西山路更名为吉林路

歇马路更名为黑龙江路

白云路更名为热河路

学园路更名为大连路

……


北碚区广州路路牌。 周闻韬 摄


七七事变后

文华路更名为北平路

人和路更名为天津路

金佛路更名为上海路

均合路更名为南京路

和睦路更名为广州路

……


《嘉陵江日报》刊载的道路更名公告。图源:北碚区融媒体中心


1939年8月

时任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负责人的

卢子英签署行文

在当地出版的《嘉陵江日报》上

正式公告更名信息

决定“以各沦陷区的地名,改订旧街路名”

这是北碚特有的记忆

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








从解放碑的精神堡垒到红球坝的红色预警

从凯旋路的绝壁凿痕到五四路的血泪铭记

从川黔公路的 “公里” 坐标

到北碚以沦陷城市命名的街道

重庆的这些地名

串联起一部立体的抗战史诗


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

有很多与抗战有关的地名沿用至今

它们曾见证过硝烟与牺牲

如今承载着记忆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这些街巷

触摸的不仅是城市的肌理

更是民族的精神根系

铭记地名里的烽火

便是不忘那段历史

让“勿忘国耻、珍爱和平”的信念

在代代相传中愈发坚定

相关文章:

小布丁·早安 | 寻找重庆地名里的抗战记忆 铭记烽火里的峥嵘历史09-03

烽火英雄志 | 日机轰炸下 不屈的电波永不消逝09-02

聚焦“3个加速” 重庆“十四五”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08-29

潼南柠檬在泰国抢“鲜”上市!陆海新通道“运贸仓一体化”助力农产品出海08-28

胜利的回响 | 跨越八十载 从烽火硝烟到壮丽山河08-20

绿水青山映巴渝 金山银山耀征程——“两山”理念引领重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08-15

世运会观赛“福利包”来了!凭票根可享重庆部分景区特惠、火锅折扣(戳名单→)08-13

文艺辣评丨抗战历史拒绝“神剧”戏说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