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英雄志 | 日机轰炸下 不屈的电波永不消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09:14:00    

来源:台海网

二楼西屋房门后墙面上的弹孔残留着抗战时期的字迹。

郑祖杰手指墙壁上日机轰炸留下的弹坑。

台海网9月2日讯(导报记者 王龙祥 郑玮玮 通讯员 黄雯君 实习生 叶俊东)站在漳州市芗城区瑞京西路的人行天桥上,眼前几株枝繁叶茂的龙眼树在风中沙沙作响。树荫深处,一栋闽南风格的红砖古厝静静矗立,与周边林立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这座两进四合院式建筑,前院与后院由游廊相连,东西厢房对称分布,后院是两层小楼。墙体虽已斑驳,却仍可见南洋风格的连续拱券装饰窗,仿佛在诉说着跨越世纪的风雨历程。

这座由印尼华侨杨氏建造的闽南古厝,如今瓦片剥落、梁柱倾颓,却被一块2020年悬挂的牌子揭示身份:“芗城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点”。但少有人知,80多年前,这里曾是日机轰炸下岿然不倒的抗战生命线——龙溪电报局的报房。

8月20日,导报记者与电报局工作人员的后人郭联志、郑祖杰、郑玉东、朱亚福一起来到这栋古厝。由于墙体坍塌无法进入,导报记者用无人机进入现场拍摄,他们指着视频说:“这里就是发报室……”

抗战前线的通信堡垒

位于漳州西郊原西院村院内自然村72号古厝,是一座带南洋风格的闽南红砖大厝。想不到,这里竟然是抗战期间龙溪电报局用房,是福建前线连接重庆大本营的枢纽站。

芗城区委芝山街道工作委员会、芗城区人民政府芝山街道办事处合编的《芝山揽胜》曾刊发《漳州抗日战争遗迹——龙溪电报局》一文。该文作者郭联志介绍,1938年2月,日军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命中位于漳州市区中山公园西门的龙溪电报局,两名工作人员当场牺牲,建筑瞬间坍塌,电报局随后转移到郊区金峰亭附近的一栋民房,也就是这栋古厝。从此,它成了龙溪电报局的报房。

“当时没有电,发报都靠手摇机器人工发电。”今年83岁的朱亚福说,他父亲朱元根当时在报房当邮差,是临时工。由于他家就在附近,很小就能进这栋房子里玩耍,“前院是房东住的,后面的二楼是发报室,一般人不能进去,只有发报员才能进去。”朱亚福说,他父亲收到用密封袋装的电文后,就送到中山公园旁的一个收发室。有时一天要跑好几趟,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电文就要送。朱亚福说,当时这里是荒郊野外,到处是田埂,从报房到中山公园的收发室走路要四五十分钟,如果是急件的话,就要跑步过去,约半个小时送到。“我父亲说当时的薪水就是一个月一斗米,关键是在电报局当邮差,就不会被抓壮丁了,一家人还有大米吃。”

先进发报机引日军再轰炸

郭联志的父亲郭友潮就是龙溪电报局的报务员。1941年,郭友潮和郑玉东的父亲郑秦等4人,从福建永安来到龙溪电报局的报房,使用美制发报机“莫机”发报。正是这些先进的发报机,让报房再次成为日军的眼中钉。

“报房(电报局)作为国防军事目标,尽管搬迁到如此偏僻的地方,日军还是派飞机前来轰炸。具体是哪一年炸的,目前找不到相关资料。”朱亚福说,他小时候就听大人讲,日机一共投了3枚炸弹,一枚在距离报房几百米处爆炸,一枚在报房旁爆炸,弹片击中了报房的外墙,还好没有击中房子的主体部分,另一枚是哑弹,至今仍在报房附近的地下埋着。

朱亚福说,炮弹没有炸毁报房,日机又用机枪扫射,至今墙壁上还留着数十个弹孔。

郭联志2022年拍摄的一张照片显示,二楼西边房门后面的墙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孔,墙壁上还写着“电报局”“交通部”“龙溪”等字迹。

郑祖杰的父亲郑荣堪当时也是报务员。20日下午,郑祖杰带着导报记者来到报房西护墙,他指着墙上数个大小不一的弹坑说:“这些弹坑就是当年日军炸弹弹片留下的。”

隐秘战线上的红色电波

在纷飞战火中,龙溪电报局还暗藏着一条隐秘战线。

郑秦与妻子郭汝珠作为我党地下工作者,利用发报员身份搜集情报。“父亲负责监听电文,母亲将情报藏在市区一个巷口的砖缝里。”郑玉东说,“他们都是单线联系,情报放在砖缝里,最后谁取走是不知道的。”“我父亲郑荣堪16岁就开始在报房工作。”郑祖杰说,小时候很好奇,经常问父亲发报机是怎么发送电报的,“父亲说就是击打按钮,产生的电信号通过电线传输。我父亲能通过对方的发报手法,判断是谁发的报。真的和电影里演的一样,就是那样发报的。”“后院二楼有两个房间一个客厅,东边的房间是发报室,共4台发报机和一台无线电台,一条通广东黄冈,一条通龙岩,一条通战时省会永安,一条通晋江,出省都要经过永安线路。”朱亚福仍记得,“莫机”使用的纸条非常结实,用完后,村里人拿去绑稻草人,吓唬麻雀。朱亚福说,当时没有电,发报时,要两个人在一楼摇机发电,发出的声音非常刺耳。

从战场到后方的使命延续

解放后,这座古厝继续见证着时代变迁。“最早是枪械厂,后来做过卫生讲习所、公社办公室……”朱亚福掰着手指头数,“十几年前还有居民居住,现在彻底荒废了。”

朱亚福的家就在一墙之隔的大唐西院里小区,站在23楼自家的窗前,老人每天都要眺望报房遗址:“前几天下大雨,瓦片一片片往下掉,我的心都揪起来了。”

夕阳的余晖洒在斑驳的砖墙上,弹孔与裂痕在光影中愈发清晰。这座承载着百年记忆的古厝,也是抗战精神的丰碑。目前,郭联志等人正在四处奔走,想把这里建成爱国教育基地。

滴滴滴、滴滴滴……清脆的发报声,仿佛仍在耳边响起,那是记忆历史的音符,那是一段永不消逝的电波……

*******************************************************

【台海网报料渠道】

邮箱:taihainet@163.com

报料、登报、维权、内容合作专线

相关文章:

烽火英雄志 | 日机轰炸下 不屈的电波永不消逝09-02

“女儿奴”爸爸接军训女儿电话泪崩,“第一次这样分开”,网友:终究是我们离不开孩子08-28

“有人民群众支持,我们就能夺取最后的胜利”(时空对话)08-26

何以中国 | 一版一墨藏匠心,一代一脉续传承08-09

文艺辣评丨抗战历史拒绝“神剧”戏说07-24

花地有声·专辑05-19

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布8批次读写台灯产品质量省级监督抽查结果05-16

泪目!他把哥哥一路背进大学校园05-05